做不到瑜伽後彎怎麼辦?



後彎體位法是許多練習者的罩門。當我們剛出生還是小寶寶時,動作的本能是前彎。到了我們骨骼發育到一定的階段後,才會開始有後彎的動作。長輩常說,四握五抓六翻身,七爬八坐九發牙。你觀察到諺語中的巧妙嗎?坐姿是一個後段才會開始發展的動作,因為我們要挺挺地坐,需要一點後彎力量的支撐。

然而,經過了我們念書,上班,過度使用科技產品地洗禮,導致我們長期處於前彎或是駝背的位置,忽略掉了後彎的練習。

常有學生跟我反應:老師後彎好可怕!是阿,後彎真的好可怕,當我們的身體長期處於前彎的狀況,要我們突然使用跟它不熟的肌肉群,不安感真的好大!

或許,我們先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,建立知識的基礎,再來練習,安全感會大一些。



正如之前幾篇的文章所強調,每個人身體都是獨特的。看到圖片中的不同了嗎?每個人的脊椎骨,也是獨特的。有人的骨頭就是比較大,有人就是比較小,更重要的是,有人脊椎骨與骨之間的空間就是比較多,有人先天就是比較窄一些。

那我們要怎麼樣才可以判斷這件事情呢?也不需要那麼嚴格真的進骨科去拍片那麼強迫症啦!簡單的測量方式,可以從上半身長度來做基本的分析。軀幹及下肢的比例。上身短的朋友們,大部分,脊椎骨之間的空間較少(不是絕對),作起後彎系列的動作較辛苦,空間較大的,相對比較容易一些,除了比例,觸摸測量也是個不錯的方式。

但是較辛苦不代表你做不到喔,只是還沒做到!當你看到隔壁墊子的同學幾週就把輪式推起來,而你還在頭頂地,千萬不要覺得沮喪,你的扭轉系列可能是輕而易舉。

如果你曾經開刀受過傷,更需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。動刀後的沾粘或是人工椎間盤,無法如天然地靈活,曾經擁有,傷痕依舊咩!當旁邊的同學正在玩大招時,靜靜地坐在墊子上休息,或是不要逞強,接受替代式吧。替代式沒有什麼不好,拔個磚、拉個帶子也沒有什麼丟臉的地方。

莫忘初衷,我們進教室或是自我練習,想要的是更健康美好的生活,更平靜的一顆心,而並非兩旁墊子上的競爭,或是自我練習時遇到瓶頸而讓心情焦躁不已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身體各項指數: BMI、體脂肪、內臟脂肪、基礎代謝率

Shad Kriyas : Nauli 瑜伽清潔法:吊胃

釋放腰方肌,背痛不再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