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重和體脂率的誤會

是縮,芸芸眾生們,
你們能夠分辨出減脂和減重的不同嗎?
你們可以體會到體脂肪和肌肉比例的重要性咩?
這裡有個活跳跳的例子給大家參考柳!
網友指出說林書豪與連勝文兩人身高皆為192、體重分別為9192公斤,兩者之間只相差1公斤,體型卻差很大。讓人看了不禁納悶,到底是甚麼因素,才會造成如此差異?專業營養師分析,運動員長期運動,肌肉量含量較高,體脂肪較低,因此看起來就會比較結實。

本山人掐指一算,林書豪體脂大概只有7-8%吧!
至於連大哥,可能是大幅超過標準值!(遙望)
阿不是常常跟你縮,一公斤的肌肉和一公斤的脂肪,畫面看起來就是不一樣哩!
這張圖片就道盡了一切....



而體脂肪到底是蝦米捏?那先讓我們來好好認識體重的涵義(跳一下)

體重是由骨骼、肌肉、內臟、體液及體脂肪的總和。
隨著個人成長、生育或活動量等不同,有部分體組成產生量的變化。
以體液為例,它佔總體重60-65%,若身體發生脫水現象,體重變化可能差異數公斤之多。

也就是縮,有些人用激進的脫水脫肛減肥法,常常數字掉下來都是夢一場。
吃個幾頓飯,喝個幾杯水,把體液補充回來之後體重數字又是不動如山。
最好的檢查方式就是可以在家裡添購一台有測量體脂功能的體重機,
如果你的體重下降,但是體脂不變反升,那勸你先別那麼開心,它可能只是假象。

(挖個人很推他們家Comefree的體脂機,會有個人記錄功能,如果體重比上次重還會羞辱你的逼逼叫)


有了簡略的體重認知,我們可以開始電梯向下↓

按照脂肪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堆積情形, 體脂肪又分為皮下脂肪內臟脂肪

內臟脂肪型(中廣型/蘋果型):成人病的導火線 

內臟脂肪是附著在腹部、胃腸周圍的腸系膜(為了固定腸子位置的薄膜)上的脂肪組織可以支撐、固定內臟。內臟脂肪的增加與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很大的關係。適當程度的脂肪是有存在必要的,它可以保護我們的內臟,但是看清楚,是「適當程度」。 

皮下脂肪型(西洋梨型):體態變形的主因

所謂皮下脂肪,顧名思義就是附著在皮膚之下的脂肪。它不只能儲存脂肪,還能保護來自外界的寒冷或衝擊,正常地維持內臟的位置,在維持健康上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另外,塑造出女性化的圓潤身體的,也是皮下脂肪。尤其是年輕女性,為了要承受懷孕及生產,皮下脂肪就更容易囤積。

因此,皮下脂肪對女性來說,是很重要的脂肪。可是,正因為它是附著在皮膚下方,過於增加就會很醒目。尤其他容易囤積在下半身,因此皮下脂肪型肥胖的人,便形成了「西洋梨型」的體型,是大多出現在肌肉不發達的人身上的類型。

為什麼有人吃不胖?

肥胖的原因只有一個:「進入體內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」
但是每個胖子造成「進入體內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」的理由卻大不相同
吃不胖的人不外乎兩個原因:吸收不好,消耗太快

因此,胖瘦不是由吃什麼決定的,而是由消化吸收率和代謝率決定的。

而在代謝率這方面,體脂肪的高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
根據研究發現平日1公斤體脂肪能消耗4-10卡;但1公斤肌肉組織卻消耗75-100卡。
身體瘦肉組織愈多(即體脂肪愈低)的人,基礎代謝率就愈高,簡言之,體脂肪低的人吃五塊蛋糕才開始胖,體脂肪高的人吃一塊蛋糕就胖了。

另外,肥胖醫學有一重要觀念,「減肥以飲食控制為主,以運動為輔;而運動是維持減肥成果的重要關鍵。」所謂運動是維持身材的重要關鍵。也就是縮,運動可以培養瘦肉組織,降低體脂肪,提高基礎代謝率,所以低體脂肪是維持減肥成果的關鍵!瘦肉燃燒脂肪的速率是肥肉的七倍,降低體脂肪才不易吃胖

所以,減體脂比減體重來的更重要啦!
這兩張圖,大家都馬猜差了10多公斤,偷偷告訴你,
只有差3.4公斤,但是挖體脂率降了7%有柳~!!
我真是給了許多無助的少女們無限大的希望(大心)!
肌肉養起來比較容易控制體重,不會呼胖呼瘦的喔!!

五年前的拎拎
今年五月新書照的拎拎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身體各項指數: BMI、體脂肪、內臟脂肪、基礎代謝率

Shad Kriyas : Nauli 瑜伽清潔法:吊胃

釋放腰方肌,背痛不再來